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评论 0 收藏 0 分享 此文

行走青海湖畔 共赴生态之约

2023-9-17 20:45| 发布者: 中国国家公园网| 查看: 262| 评论: 0

放大 缩小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青海,情系青海湖,2021年6月亲临青海湖仙女湾考察并提出“要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把国家生态战略落实好、国家公园建设好”的“四好”重大要求;2022年新年贺词中特意提到“碧波荡漾的青海湖”;2022年11月5日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又提出“重点建设青海湖湿地类型国家公园……”为高水平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高质量推动青海湖绿色发展、高标准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宏伟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明晰了目标路径。)  


为了把总书记擘画的发展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同时加强青海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协同联动环湖地方政府,联结区域内生态资源,共同将青海湖打造建设成为青海湖国家公园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


 由青海湖景区管理局主办、青海省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协办、青海省江源拍客影像传播中心承办的“行走青海湖畔 共赴生态之约”青海湖国家公园新媒体采风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采风活动,采风团围绕青海湖生态保护成效、国家公园创建进展、生态旅游、绿色发展等进行了深入了解,走进青海湖,了解青海湖,爱上青海湖,向外界展示美丽且真实的青海湖。

一枚亮眼的风景名片。青海湖地处我省东北部,距省会西宁约150公里,水体面积4625.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51米,平均水深20米,最大水深29米,湖水容积899.2亿立方米,东西最长处约106公里,南北最宽处约65公里,略呈椭圆形,湖岸线长约360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湖。青海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湖。

一座坚实的生态屏障。青海湖流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我省“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我国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保障东部农业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是高原生物基因库、国际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节点,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流域内草原、森林、荒漠、高原河流及湖泊湿地等复合生态系统保持着良好原生态,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98.72%。流域80%以上的面积生态系统原真性较高,是我国内流区完整水循环水生态过程的典型区域,有独特的高原“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具有生态系统典型性、系统性、原真性、完整性和国家代表性。

一套完整的监测保护体系。青海湖现有视频监控节点74个,其中地上56个,水下8个,水质监测节点10个,主要目的是为野生鸟类禽流感主动预警、研究鸟类的行为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提供更为精准的保障,近年来拓展了一些新的功能,将开展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每年联合中央与地方电视台在青海湖开湖、候鸟繁殖期、迁徙期开展慢直播活动。通过10多年的努力,初步构建起了青海湖“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

一系列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为了更好地适应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的矛盾,合理有序投入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加强各景区内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围绕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游客咨询、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力量开发建设打造一批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科普教育功能完善、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

烟波浩渺,碧波荡漾。通过不懈努力,青海湖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工作已形成政府主导、单位牵头,民众自发参与的良好局面。从青海湖裸鲤资源濒临枯竭到“鱼翔浅底”,从“奔跑在草原上的大熊猫”普氏原羚濒临灭绝到数量及种群稳定增长繁殖;从面积持续缩小被担忧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到水位十多年连续上涨,大湖王者归来,青海湖实现了从生态退化恶化逆转到持续向好的华丽“蝶变”,见证了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改善和践行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决心与行动。

为了把总书记擘画的发展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同时加强青海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协同联动环湖地方政府,联结区域内生态资源,共同将青海湖打造建设成为青海湖国家公园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