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国家公园介绍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产流地,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世界高寒种质资源库和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廊道,还是雪豹、白唇鹿、黑颈鹤、豺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分布区。祁连山阻止了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库姆塔格三个沙漠南侵,阻挡干热风暴直扑“中华水塔”三江源,哺育了欧亚大陆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维系了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保护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祁连山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为今后其他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样板示范的使命。 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将遵照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统筹跨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创新建立体制机制,解决跨地区、跨部门的体制性问题,对国家重要自然资源资产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两个统一行使”,促进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联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建设意义 祁连山扼守丝路咽喉,作为青甘两省的母亲山,分别孕育了河湟文化、敦煌文化,是汉、藏、蒙、哈萨克、裕固等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集散地,是我国履行作为大国的国际责任,造福“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和人民,共同发展、共享福祉的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现有保护地,增强生态系统连通性,统筹跨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统一管理,对于提高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和为今后其他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样板示范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位置 试点区范围地处我国甘肃、青海两省交界,位于我国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为5.02万平方公里,分为甘肃和青海2个片区,其中:甘肃省片区3.4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8.5%;青海省片区1.5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5%。 区域划分 青海省片区涉及德令哈市、祁连县、天峻县和门源县4县(市)12个乡(镇)的48个行政村(牧委会)17408人。包括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祁连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等。 生态地位 祁连山是一座孕育生命之山,我国25个重要的国家级生态功能区之一,也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重点生态功能区,被科学界称为“祁连山湿岛”。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维持河西走廊绿洲稳定、保障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祁连山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冰川雪山、河流沼泽、森林草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以及十几条著名的河流,这些河流滋养着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柴达木盆地以及这些土地上璀璨的文明。 生物资源 祁连山是我国3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63科294种,其中兽类69种、鸟类206种、两栖爬行类13种、鱼类6种,国家Ⅰ类保护野生动物雪豹、白唇鹿、马麝、黑颈鹤等15种,国家Ⅱ类保护野生动物棕熊、马鹿、盘羊、岩羊等39种。分布有维管植物95 科451属1311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4种;其中国家Ⅰ类保 护野生植物裸果木、绵刺2种;国家Ⅱ类保护野生植物包括星叶草、野大豆、山莨菪等3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兰科植物16种。 生态系统 祁连山地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中第一、二阶梯分界线、中国温度带分界线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分界线上,是我国季风和西风带交汇的敏感区,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和西风带在此交汇。由于祁连山的存在,使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地带呈现出绿岛景观,孕育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为雪豹、白唇鹿、马麝、黑颈鹤、豺等珍稀濒危动物提供栖息环境,是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寒温带山地针叶林、温带荒漠草原、高寒草甸复合生态系统的代表。 自然环境 祁连山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是由一系列西北至东南走向的高山、沟谷和山间盆地所组成。东西长1000公里,南北30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山峰疏勒南山团结峰海拔5808米;山间盆地和宽谷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这些谷地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美丽的牧场,也形成了祁连山山连着山的独特美景。独特的气候造就了多样的环境,丰富的水源,开辟了一片片适宜人类和野生动物生存的天地和壮丽的自然景观。于是,冰川雪山、森林草原、丹霞丘陵、沼泽湿地、绿洲沃野,一处处野性而张扬的美景在祁连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