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评论 0 收藏 0 分享 此文

视线所极 生命之巅 ----重走洛克路纪行

2015-6-28 00:01| 发布者: 中国国家公园| 查看: 3962| 评论: 0

放大 缩小



屏幕上,木里的轮廓愈加清晰。神山圣水,森林草地,马帮篝火,经幡寺塔,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退去。记忆就像一条河,初始涓涓,清澈见底,经久浩荡,翻卷沉淀。当你提笔时,该去的也许就已经去了,该留的永远镌刻在心底。初春的一天中午,远方一位老者带一名中年人来宁。应朋友之约参加陪同,席间,叙旧话新,老者谈笑风生,中年人则寡言少语,偶有一语往往干净利索。无意间,他提到川西近代有个叫木里的小王国,曾被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爱佛•洛克多次探访,据说木里国王问过洛克一个问题:世界难道比中国还大?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木里的传说,感觉遥远而神秘,似乎还有一些荒诞,但并没有觉得它会走进我的生活。几个月后,忽然有一天,收到中年人的一条微信,转发的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局征集令,“重走洛克路,寻找香格里拉”,猛地,从记忆深处,又唤醒了那个木里王国,遏制不住的冲动,抓起电话,喊道:“我要去木里!”于是,联系行程,安排工作,请假,准备行装,订票,查阅资料……,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准备”充斥了整个生活,按部就班的日子因了木里而开始丰富多彩起来。

第一节 准备:梦中的香巴拉

关键词:洛克,木里王国,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香巴拉
20世纪初,四川境内横断山脉深处,木里这个喇嘛王国,弥漫着神秘、浓郁的宗教气氛。1924年,几个纳西族勇士陪伴着一个西方人,穿越无数高山密林湖泊,经过11天苦旅,来到木里,拜会了木里王项此称巴扎。四年后,洛克再次到木里,目的是以木里为大本营,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考察四川境内几座著名雪山。据说洛克先后四次去过木里,每次都与木里王倾情长聊。考察中,洛克收集了大量的植物种子,为后人留下了众多反映当时民俗、宗教、生态等情况的文字、图片资料。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根据洛克的记载,创作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梦幻般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风靡世界,让人向往不已。香格里拉”原型到底是哪里,国内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益,且不去管它。小说里的理想国也许在现实中从来没有存在过,但香格里拉的景色描写的肯定是川藏交界这片神奇的高原却是没有争议的。

实际上,在藏传佛教中是另有一个理想国的,藏语叫“香巴拉”,指一种人神共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净土,是“位于遥远北方的极乐世界”。那里是人类持明的圣地,其地形是圆的,状如八瓣莲花,中央是王宫。香巴拉历代法王掌管着由960万个城邦所组成的幸福王国,在那里没有战争,没有疾病,人们幸福安乐,和谐共处。都完全不同。那么木里呢,木里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吗?木里是传说中的香巴拉吗?那里有着怎样的山、怎样的水、怎样的人?
第二节 启程:向远方

关键词:凉山,西昌,木里,探险者,摄影师,记者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抵大渡河,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有海拔最高为5958米的木里县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相对高差为5653米。州府西昌,下辖17个县(市)。没错,木里藏族自治县就是古木里王国所在地,也是我此行的目的地。
选择从南京飞昆明进西昌的路线,实际上是绕远了,但为了中转时的一碗正宗过桥米线也是值得的。到达西昌时,已近下午5点,由于时差的原因,太阳还在天上直挂着。于是,放下行装,听说邛海就在酒店附近,抓起相机冲了出去。在邛海湿地公园,看到许多休闲的市民和玩耍的孩子。旁边还有一个很大的南红市场,这几年,南红玛瑙被爆炒,成为玉石新贵。但近来,在巨大的反腐压力下,这里似乎也萧条了不少。进了两个店,问了下价格,依然感叹囊中羞涩退了出来。后来据朋友讲,可能因为我们是外地人的缘故,下次有需要可以通过他们来买,南红现在已经不是很贵了。 
晚上,“重走洛克路,寻找香格里拉”活动报到时间,各地参与者陆续到齐,有北京的资深旅游家马夏宁先生,云南探险活动家宋一平先生,摄影师叶超、刘建明、潘赣明、朱文龄先生,企业家温晓猛先生。麻辣川菜和青稞酒,打破了陌生,缩短了大家的距离。
西昌的夜晚在憧憬中过去了,第二天一早,5台普拉多印着“重走洛克路”的宣传LOGO,出发驶向木里。车辆很快驶进崇山峻岭,随着海拔的升高,车内人开始昏昏欲睡,车外的风景却壮观起来,天蓝的部分逐渐转成墨色,白云朵朵轮廓更加清晰。从州到县,整整走了67个小时,我在想过去在没有机动车辆的情况下,政府是如何进行社会管控的?现代社会,基层组织,群众自治,显得尤为重要。
到达木里,马不停蹄,我们就驱车去了第一考察地点长海。

长海是一个狭长的湖泊,中间被突起的山丘挤出一片湿地,湖岸线随着山势蜿蜒,岸边绿草覆盖,吸引着一群群耗牛。湖水中间泛着深蓝,向岸边延伸成绿色,白云滚滚从湖水中掠过,使湖光变幻着时间的蹉跎。湖边的山上盛开着不知名的花儿,黄色,漫烂着,映衬在蓝天白云之下,有种别样的妖娆。花丛中,有两根木杆,挂满了经幡,在风中噗啦作响,仿佛颂经者低徊的吟唱。这里的黄昏一定是极好的,我都可以想见夕阳西下,最后一抹阳光穿过耗牛的毛发撒在金黄色的草原上,晚霞映在湖水里,红的让人想起家乡。但我们没能等到黄昏,在当地人一再催促中,我们不舍地离开了这片海子。

木里县城海拔不是很高,加上一路的劳乏,入睡并不困难。早上起来,上下两条街已有很多忙碌的人们,当地一些妇女还穿著着民族的服饰,多是彝族打扮,如扇状高高耸起的黑色的帽子是显著标志。木里虽是藏族自治县,但彝族与藏族人数都在30%左右,藏人略多一些。藏、彝、汉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平繁衍,享受着共同母亲这片土地的抚养。
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据说很多藏民辛苦劳作,挣了钱,只干一件事,朝拜礼佛。木里大寺当年木里王国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始建于公元1656年,1967年遭损毁,1982年开始重建。我们到达时,香客不多,可以静静地欣赏那巍峨的建筑和精美的装饰。仰望大殿,我们显得那么渺小,佛像半眯着眼怜悯地看着世人,它昭示的那个天国真的存在吗?我双手合什,愿冥冥确有主宰,愿逝去的亲人在天国幸福安康!


汽车还在时有崩塌的路上奔驰,剥去沥青的干燥路面尘土飞扬,使得后车不得不时时停下,等烟尘散去,再发力追赶。车队一路奔向远方,有时感觉已到了天边、路的尽头,忽又峰回路转,得以在崎岖中继续前行。我们在颠簸中调整着姿势,尽力保持身体的状态,因为我们知道,这两天仅是启程,真正穿越路线的起点还在大山深处----水洛乡东拉村。

第三节 穿越:从地狱看到的天堂

1、水洛乡,关键词:村长,一夫多妻,洛克的照片,大通铺

东拉村村长是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老者,不太像藏族人,倒像是一名慈善的汉族老人。我们就住宿在他的家里。他家是典型的藏族楼房,一层住牲口,二层住人,三层是阳台,我们一下子来这么多人,主人就在阳台上给我们搭了个大通铺。晚饭,全村人都来帮忙,私下,有人指着一个男人说,他家是一夫两妻。听说这种古老的少数民族风俗还有现实版,我们如同找到了上古的化石般兴奋起来。不顾大家还在吃饭,我们拉了男人出来,坚决要求去他家看看。他并不推拒,反而热情地张罗着要为我们买些待客的食品饮料,我们哪里肯,大山里的藏民太不容易了。走了半天才到他家,男人的岳母、母亲、两位夫人、两个女儿和大女婿都在家,也许是有两个女人操持,他的家非常整齐干净。随行的美女记者开始采访,我们则拼命地分辨着谁是妻子、谁是女儿,刚认清楚,人一转,就又搞糊涂了,于是,一片笑声。

回到村长家,听说当年洛克就住在他家里,村长儿子还保留着爷爷留传下来的照片,我们又来了兴趣,蜂拥着到村长儿子家去参观。走到家门口,儿子指着一棵树说,这是当年洛克种的。


2、第一天穿越,路线:水洛乡东拉村----争咕---阿吉达拉牧场----措满牛场

关键词:马帮,森林,垭口,高原反应,帐篷

一早,叮叮铛铛的马铃声从山路上传来,村里的马帮开始聚集。我们这次骑行加上驮运行李,共有50匹马。马帮由不同家庭组成,每个家庭1-2个马脚子,2-3匹马或骡子,自成一队,有自己的头马。木里旅游局的李局长是总指挥,负责调度着整个马队(后面,我们知道这个角色太重要了,穿越成败主要取决于马队的运行)。

我分到一匹马,白马,英俊得就像马的主人,一个19岁的小伙子,叫南布,是那个一夫多妻家庭的大女婿。他和一个孃孃一起走这趟马帮,一路上给了我很多的帮助。


邀请